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网络炒作是网络暴力吗(网络炒作危害)

坚持原创,传播正能量。不论是时事评论,还是抒情状物,都追求别具一格的视角和观点,给您不一样的感受。谢谢关注。

呼和浩特市审批局副局长李少莉女士一次发言人的角色,便在网络平台上掀起了阵阵滔天巨浪。质疑者和力挺者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不同阵营,争吵得沸反盈天。质疑者称爆料、评论是行使监督职责;力挺者指称爆料、批评是“网暴”。双方各执一词,不论高下,难解难分。

这里引出一个网络上常用的词汇:“网暴”。那么,什么是“网暴”呢?“网暴”的概念和内涵又是怎样界定的呢?

网络炒作是网络暴力吗(网络炒作危害)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暴”即指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并非一个法律概念,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中缺乏对网络暴力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规定,亦缺乏列举性的规范方式。

也就是说,国家相关部门对网络暴力概念内涵以及外延的规定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这是不是说,网络暴力就是一个任人拿捏的面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是非曲直,难分青红皂白呢?肯定不是。

长期以来,从司法实践来看,缺乏网络暴力的法律定义,只能以是否符合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或者犯罪构成要件来回应当事人提出的关切。但我们也能从实践中总结鉴别出什么是“网络暴力”,什么是“网络风暴”的内涵。

凡是采取极端手段和观点,对一些社会现象和个人的言行进行无中生有的造谣中伤、上纲上线的扣帽子打棍子、突破伦理道德底线的侮辱谩骂、人格形象上的诋毁抹黑、有组织有目的的故意围攻炒作,罔顾事实的简单粗暴妄下结论等,都属于“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社会的毒瘤,是败坏社会风气的污染源,必须严厉打击。网络虽然是一个包容、开放、自由的平台,但绝不是法外之地,不能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凡是摆事实讲道理,理性质疑,逻辑推测,客观爆料,善意批评,文明争论,中肯评论,尽管声势浩大,连篇累牍,甚至言词激烈,观点偏激,都属于“网络风暴”。

“网络风暴”是公民行使监督政府之责,体现关心国家大事之情,展现关注社会文明之风,是网络功能的题中应有之意,应该大力提倡,人人参与。

这样对“网络暴力”和“网络风暴”进行定义和解释,虽然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但在网络道德的导向上还是可行的,我们就能在实践中鉴别什么是“网络暴力”,什么是“网络风暴”,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人民的幸福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做出一点贡献。

“网络风暴”是发现问题、促进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一介布衣,区区草民,如果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一事件、某一个人进行质疑评论,并正本清源,促进问题的解决,即使说得再有道理,但人微言轻,影响有限,根本不能形成强有力的舆情狂潮,那监督也好,发现问题也罢,最终只能不了了之。假使借助网络优势,形成海啸般的舆论氛围,促使有关部门快速作出回应,迅疾进行调查处理。这便是“网络风暴”形成的社会基础和现实需求。

好多事实证明了“网络风暴”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远的不说,今年以来,“网络风暴”的确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监督功能和促进作用。唐山打人事件、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事件、人教社教科书事件、抵制西方文化侵略的“夏日祭”和“和服”事件,等等,无不是在“网络风暴”的作用下得到解决处理的。

特别是最近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耳钉局长”事件,更显现出“网络风暴”的不可替代。

贵重奢华的饰品,让人怀疑和收入的不相符合;漂亮精致的着装,让人对其公务员形象的诟病;点读念稿的动作,让人质疑其业务能力;年龄的差错,让人推测有作假的嫌疑;论文时间的有误及署名,暴露了业务理论水平的低劣,各种顶尖的荣誉,让人觉得金玉其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会不会有其他的猫腻。伟民纵论觉得,网民的爆料、质疑、推测都是属于理性和客观的,是符合思维逻辑的,如同下雨天你从外面进来衣服湿透了从而推测你没有打伞一样,合情合情合法。当然,“网络风暴”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得回到正轨上,依靠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对“网络风暴”的无量功德,却遭到了反对者的鞭挞,辩解更是简单粗暴武断。妆容精致,那是爱美之心;饰品奢华,那是自己的钱买的;点读念稿,那是慎重不出错;论文合署姓名,合理合规;年龄差错,那是个人隐私。最后拿出众多的各级荣誉证书,一言以蔽之,李副局长吃苦耐劳,业绩出众,能力超群,是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自强不息、勤政为民的好干部。末了,便露出本来面目,把质疑者说成是“污蔑”、“抹黑”、“侵犯人权”、“诋毁”“网暴”行为,并冒充某地官网欺世盗名,狐假虎威,声称要抓“幕后黑手”,追究法律责任,云云。

如果要现场观摩,这种手法就是典型的“网络暴力”。这使伟民纵论想起了前段时间针对莫言的争论。

莫言是个著名作家,著述颇丰,在荣获了诺贝尔奖之后,其作品、颁奖词、获奖感言以及各种演讲等引发了热议。这本是个好事情,通过争论,使一些认识能够趋于统一,对一些问题能够消弭分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好事一桩。

可是,善良的网民发现,批评者条分缕析,丝丝入扣,举出例子,进行剖析,层层剥茧,旁征博引,力图以理服人。但力挺者就不一样了,首先混淆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的本质区别,然后扣一顶大帽子,什么“极左”、“网暴”“不懂文学”等等,反正是无理由、无条件力挺,心平气和的争论文章很少。说这些力挺者是“网暴”,一点都不冤枉。

“和服”事件、“夏日祭”活动等,无不采取同样手法进行反击、辩解。

不难看出,“网络暴力”成了力挺者、维护者、反对者的最为常见的手段和工具。

伯仲已分,高下立判。“网络风暴”充满了正能量,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黑白分明,经纬清楚。“网络暴力”是社会负能量,是腐化文明风气的毒瘤,全网共讨之,全民共避之。

愿“网络风暴”来得更理性、更精准、更猛烈一些吧。

关于作者: tianqibucuo

本文章来自网络上面编辑整理,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yjhtillusiveukl@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Warning: error_log(/data/www.xi-cheng.com.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90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data/www.xi-cheng.com.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