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0期 “专题:中国科技70年·回顾与思考”
徐文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根据徐文伟2019年9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的特邀报告整理而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成立于1987 年,得益于改革开放,经过 30 多年的拼搏努力,我们把华为这艘大船划到了“与世界同步的起跑线”上。华为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全过程,就是基于创新的成功。
2019 年上半年,在面临巨大的外部挑战和压力下,得益于客户的信任、伙伴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华为依然取得了 23% 的同比增长,销售收入 4 013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8.7%。巨大的外部压力,不仅压不垮华为,只会使我们抛弃幻想,变得更加强大。
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瓶颈
70 年来,信息产业的创新主要是“工程创新”;进入 21 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但众所周知,信息产业经历了 40 多年的高速发展,如今遇到了发展瓶颈。
- 理论瓶颈。现在的创新主要是把几十年前的理论成果,通过技术和工程创新转换成市场需要的产品。信息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香农定律”,是 71 年前,1948 年发表的;而 5G 时代,编码几乎达到了“香农定律”的极限。
- 工程瓶颈。“摩尔定律”驱动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业的高速发展,但目前也暂时遇到了工程瓶颈。
- 华为当前已逐步进入了“无人区”。面向未来,将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我们面临着巨大挑战。
创新 1.0:基于客户需求的技术和工程创新
华为过去 30 年的成功,是基于客户需求的工程、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的成功。
遵循全球主流标准,搭“大船”出“大海”
只有主流标准才能孕育大产业,才能成为领先者。华为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零部件、软件及平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顶尖“高手”过招,才能更快进步,才能取得行业技术主导权。华为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组织及标准组织,加入全球 400 多个产业组织(如 3GPP、AII、IIC、ECC、LF、TMF等),并担任了超过 400 多个的重要职位(如 IEEE-SA、BBF、ETSI、TMF、Linaro、Openstack、OPNFV 和 CCSA 等董事会成员);华为在全球拥有 8 万多件授权专利,其中很多基础和核心专利被标准组织广泛使用,华为是 5G 标准的最大贡献者。
以客户需求为牵引,创立联合创新中心
以欧洲市场为例,该市场的成功拓展奠定了华为国际一流公司的地位,而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欧洲市场是国际主流通信设备公司的本土市场,低价竞争只会扰乱市场,只有技术领先和创新才可能被欧洲领先运营商所选择。华为站在客户视角,站在帮助客户商业成功的角度主动创新。
2005 年,华为突破传统基站的模式,开发了业界第一款分布式基站,解决了站址难找、安装困难、耗电和运维成本高等一系列难题,更快、更便宜地建设移动网络。2007 年,华为又在业界率先推出了 SingleRAN(单一无线接入网)基站,实现 2G、3G 基站合一(现在可以 2G、3G、4G、5G 合一)……
这些系列化的创新,其价值不仅仅是帮助运营商降低 30% 总拥有成本(TCO),更是极大地降低了网络建设的门槛,提高了建网速度。这些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巨大技术和商业优势,使得欧洲厂商不得不跟随华为,也推出类似的产品,从而这些产品成了行业的事实标准并引领了无线产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2006 年华为与沃达丰(Vodafone)公司建立了第一个联合创新中心,真正从客户战略、产品方案、商业模式、产业发展等各方面与客户深度合作创新,牵引客户需求,共同解决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实现商业成功。发展到今天,华为与客户和合作伙伴建立了遍及全球的 36 个联合创新中心。
开放式创新,利用全球资源,与合作伙伴共建共享
- 围绕着全球技术要素及资源,华为在全球建立了超过 16 个研发中心,60 多个基础技术实验室,包括材料、散热、数学、芯片、光技术等。我们围绕着全球人才和资源,建立研究中心。
- 产业的竞争,也是产业联盟之间的竞争,而产业联盟必须是开放的、先进的。2016 年 4 月,在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的领导和支持下,华为发起成立了绿色计算机产业联盟,共同拓展基于 ARM 的绿色计算机产业,目前已有国内外 50 多家成员单位。
- 为了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华为还发起成立了跨行业、跨产业的全球产业组织(Global Industry Organization,GIO),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框架、规范、标准和节奏,从抢蛋糕到做大蛋糕,做大产业空间。
压强原则,厚积薄发
技术、解决方案创新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华为在研发领域的投资不惜成本,不仅投资于现在,同时投资于未来。早在 1996 年,华为预研部就明确要求预研费用必须占研发费用的 10% 以上,现在提高达到 20%—30%,这意味着每年有 20 亿—30 亿美元投入到前沿和基础技术研究。华为 2018 年研发费用达到 150 亿美元(1 000 多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所有公司中排名前 5 位。华为在全球现有超过 8 万研发人员,占总人数 45% 左右。
我们看到的是产品,而冰山之下的核心技术才是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包括数学、芯片设计、材料、散热等。早在 1991 年,华为就设计了第一片 ASIC 芯片,并成立了芯片设计室,也就是今天的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思”)的前身。
现在,海思的“麒麟 990”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5G 手机芯片;其实早在 2005 年,海思就决定开发 3G 手机芯片了。今天看到的技术进步,都是研发长期的投入、压强原则和厚积薄发取得的。华为有 60 多个基础技术实验室,700 多名数学博士,200 多名物理学和化学博士,这些都保障了持续的技术领先。
管理的创新
创新不是漫无目的布朗运动,创新是可以被管理的活动。从 1997 年开始,华为构建了研发、供应链、财经、人力资源、市场等国际化的并经过最佳实践证明了的流程体系,从而奠定了华为走向世界的管理基础。同时,确保了华为的运行和创新是有序的,通过确定性的流程和方法来应对创新的不确定性。
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开放合作,共同研究,以及把大家及科研机构的成果,通过产品转化成商业成功,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对华为的帮助和支持。2011 年以来,在芯片、人工智能(AI)、计算机等领域,华为与中国科学院 34 家合作单位开展了 286 项合作。
华为创新的未来之路
以上案例是基于客户需求的工程、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也即创新 1.0。今天信息产业遇到瓶颈的根源,在于理论创新的滞后,没有理论的创新,很难突破技术的瓶颈。面向未来,华为的创新该如何进行?
预判:人类将进入智能社会
我们认为未来 20—30 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智能社会有 3 个特征——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图 1)。在智能社会,万物可感,感知物理世界,并转变为数字信号;网络联接万物,将所有数据实现在线联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实现万物智能。由于有了先进的 ICT 技术,这三大特征才能实现。ICT 基础设施(如 5G、物联网、AI 等)将是智能世界的基石。。
基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华为将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的研发,同时以未来趋势为判断依据。通过战略务虚会,多路径开发试错,“红军”“蓝军”对抗等,深入到技术的“根”;同时,通过愿景和假设以及先进技术驱动开发,实现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双轮驱动的创新。
路径:从“创新”到“发明”
面向未来,华为的创新将从基于客户需求的技术和工程、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创新的 1.0 时代,迈向基于愿景驱动的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的创新 2.0 时代。
- 创新 1.0 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客户需求和挑战,是技术创新、工程创新,是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创新,是从“从 1 到 N 的”创新。核心是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增强竞争力,帮助客户增加收益或者降低成本,帮助客户实现商业成功。过去,华为无论在无线、光网络,还是智能手机领域,都有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创新,为客户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以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 创新 2.0 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对未来智能社会的假设和愿景,打破制约 ICT 发展的理论和基础技术瓶颈,是实现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的创新,是实现“从 0 到 1”的创新。
思想理念:开放式创新,包容式发展
华为创新 2.0 的核心是基于愿景的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的发明,而理论突破和基础技术发明源头之一是学术界;同时,工业界提出的挑战和向大学、研究机构进行研究的投资是助推器。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的不确定性非常高,这种不确定性的性质就决定了不能是封闭的创新。
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学术界、工业界要联合起来,共同推动,即利用全球科研资源和人才进行合作创新。为此,华为成立了战略研究院,统筹创新 2.0 的落地,确保华为不迷失方向,不错失机会。
方法论:愿景假设 技术突破
华为从愿景假设出发,研究未来智能世界,研究未来人们如何生活、工作、娱乐、健康等,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找技术,带着问题捕捉未来的技术方向和商业机会,孵化出新产业。同时,进行大胆假设。比如,未来 10 年提升 100 倍宽带,达到 100 倍的计算能力,或是 100 倍的超越人的感官……在此基础上,规划华为的技术要素。
流程:以“信息为中心”,增加布局“突变的技术”
围绕信息的全流程,研究和发掘未来的技术,从信息的产生、存储、计算、传送、呈现,一直到信息的消费。比如,显示领域的光场显示,计算领域的类脑计算、DNA 存储、光子计算、传送领域的可见光通信等,以及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领域的超材料、原子制造等。一侧是延长线上的技术创新,另一边是突变的技术创新。
战略举措: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技术投资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所说:当今世界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以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更需要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学进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工业界的参与不仅帮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研究成果的商业落地,同时把工业界的挑战和真实场景、需求,与科学家分享,这对研究方向是极大的促进作用。
华为将采取“支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自建实验室、多路径技术投资”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新 2.0。把工业界的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整合起来,共同创新。创新成果为全人类、全产业所共享,点亮世界,点亮华为。
华为的愿景和使命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这意味着我们将继续开放、合作,与全球科学家、研究机构、伙伴、产业一起共建未来的智能世界。
徐文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管理团队成员。于1991年加入华为,主持华为第一代局用程控交换机开发,设计出华为第一颗芯片并成立器件室(“海思”前身)。在华为开发部期间,分别负责芯片、总体技术、战略规划和预研部总裁等工作。从2002年起,历任华为国际产品行销及营销总裁、欧洲片区总裁、海思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销售与服务总裁、片区联席会议总裁、企业业务集团 CEO、公司战略Marketing总裁、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等。
文章源自:徐文伟.从追赶到领先――华为的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0):11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