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M.2 SSD越来越普及,很多小伙伴都用它作为系统盘,很多比较新的电脑配置里甚至是唯一的硬盘。不过使用M.2 SSD的小伙伴可能会碰上之前SATA SSD很少遇到的大幅掉速、卡顿,甚至偶尔掉盘的情况,这是咋回事呢?也许有经验的小伙伴从体型设计上就能猜出一丢丢了:是不是过热了?
没错,在之前的推送中,我们拆开SATA SSD就会发现它配置的闪存、主控、缓存芯片数量其实和M.2 SSD基本一样,但拥有更大的PCB,更有足够的空间和导热、散热良好的金属外壳,所以运行温度基本没啥问题,实测的最高运行温度常常只有50℃左右。
至于M.2 SSD,在小编的实际测试中,突破60℃那是常有的事儿。和CPU等芯片有点类似,SSD里的各种芯片会在物理限制上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出现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掉盘甚至硬盘损坏问题。同时厂商也会主动设置一些温控,比如到了一定温度就降速以降低发热量等,这就是大家感到的突然降速问题。
至于降速幅度,各个品牌、型号有一定的差别,而且温度设置保守也不见得不好,比如某款SSD在70℃就开始降速,写入速度从760MB/s下降到620MB/s,如果温度继续上升的话到73℃就会进一步下降到只有160MB/s左右,直到温度下降到68℃以下速度才会恢复,如此反复,它虽然更容易降速,但基本能保证持续写入,且避免了硬件损伤。
而温度设定较高的SSD也不见得用得就更舒心,比如某款SSD将温度限制设定在80多℃,实际运行时可能超过90℃。这样看似不容易降速,写入性能损失小,但最终可能因为温度过高,不得不将写入速度降至0来散热,造成严重卡顿,甚至可能因为温度过高而掉盘甚至出现硬件损伤。
连我们都知道它散热肯定成问题,厂商当然也了解,所以也在尽量增强散热能力,比如小伙伴们最好不要随便撕SSD上的标签贴纸,特别是那种有点硬的厚标签,它很可能其实是一块散热片。另外主板厂商也来帮忙,大家可以把高速或者较旧的M.2 SSD优先安装在主板附赠了散热片的接口位。
如果仍然感觉不对劲,可以用Crystal Disk Info来看一看,如果最高温度仍然在65℃甚至70℃以上,那么第三方高性能散热器就必须加上了。这里要注意,SSD的写入操作比读取复杂得多,发热量也更大,一定要更关注写入操作时的温度,至于方法嘛,除了大量文件实际写入,也可以借助一些带有长时间持续写入测试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