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
气息,是中国绘画中作品信息传达的一种手段,艺术家气息的表达,相较于用个人风格,构成等因素等打动观众更为高级,它玄之又玄,又无比鲜明。
李学明老师的作品就是这样,如果以单纯的师承取法,或者构图风格来解读,不免有些局限,陌生的观众看到李学明老师的作品,会被老师画面传达出来的气息深深打动,本身气息是抽象的概念,非要解释的话,可能“平淡天真”这四个字可以粗略概括。
李学明老师和许多老一辈名家一样,幼时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所以他的作品中最为打动人的题材,就是乡村小品。当观众欣赏李老师这类作品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组人物,通常会有一位老者,携引诸童,或扶柳观风,或倚岸听鱼,童子天真,老者散淡,一派自然天趣,画面中勃勃的生机扑面而来。这时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通常看到这里,画面中有一位人物的眼神会看向境外,带领观众进入此间特别显眼,却又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就是留白。
欣赏到留白的部分,不得不提到老师的取法,李学明老师早年受到过严格的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训练,又擅工笔重彩,众所周知,这种技法通常画面会很饱满,元素非常丰富。但李老师如今的作品,却与重彩大不相同,这就不得不提到李老师对齐白石写意人物的偏好,以及对清代金农金冬心的研究,书法上也是近师金农,远追二爨,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李老师的线条质量很高,笔墨含量又大,气息苍古沉雄而又简淡潇洒,水与墨在老师的笔头达到绝妙的比例,下笔时往往不需要过多的笔触,就能把描绘对象的质感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的作品留白面积很大,却不显得空泛,反而能使观众联想到八大徐渭,甚至南宋法常的笔墨情境。
李老师留白的另一个层面,是自古文人精神的回归,这也是李老师身为文人画家的自觉,以古人技法为技术支撑,传统学养为诉说方式,创作出一件件直击人心的作品,老师的艺术道路,是一条技进为道的大师之路。东坡先生有云: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功成身退,归隐田园,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国人对故土,对亲人团圆的向往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但往往漂泊多年后,儿时故乡的记忆又变得模糊,李学明老师索性舍掉了一些具体的树石,没有刻意画一些农具等元素将画面填满,反而用大片留白诉说对待红尘的态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但愿每位欣赏到李学明老师作品的观众,都能暂时忘却身似漂萍的无奈,回忆起亲人的笑颜,让灵魂回家。
《明湖消暑图》
34.0cmx19.0cm
《寿星》
41.0cmx29.0cm
《品茗图》
40.0cmx30.0cm
《桃》
42.0cmx28.0cm
《西山寻福》
40.0cmx32.0cm
《山馆读书图》
46.0cmx43.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