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家,号称天下第一家,世袭封号,极受推崇。为何历代君王都对孔氏一门尊宠有加?乾隆皇帝怎样费尽心机让女儿下嫁?世袭之路又给孔家带来了哪些烦恼?《今晚老故事》“姓名的传奇”系列,为您讲述中国最显赫的两大家族。
咱们知道,在古代,这个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而不管是皇家还是贵族,它的辉煌都是有限的,很多也就一百来年。改朝换代了,兵荒马乱了,一个家族就败落了。
可是呢,有那么两个家族,绵延下来已有上千年,一直就没败落过。他们显赫到什么程度呢?蒋介石当年败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两个人,这两人跟军事行动没关系,就代表着咱今天要说的两大家族。他们一个叫孔德成,代表着山东曲阜的孔氏家族,一个叫张恩溥,代表着江西龙虎山的张氏家族。那么说,为什么中华民族绵延这么多年,唯独孔氏家族和张氏家族能够有千年以上的富贵荣华呢?
日常生活当中,俩人见面,会问,您贵姓,我免贵姓刘,然后再简单的进一步解释,文刀刘。这个解释不用太麻烦,你可以说,免贵我姓刘,刘德华的刘。但是,自古至今,尤其是古代,有两个半的姓氏,不用说免贵!
哪两姓?一个孔姓,是孔子的姓,另一个张姓,据说是老天爷(玉皇大帝)的姓,还是张天师的姓。因而,民间说天下只有两个半贵姓,孔张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比方说,宋代,你要是姓赵,就不用说免贵我姓赵。
说到孔氏呢,朋友们会自然而然想到孔子。不知道大伙儿有没有发现,现在一说姓孔的人,在排行上总有那么几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就孔氏一族一辈辈传下来,它的排行是固定的,比方说,四大家族里的孔祥熙,那就是“祥”字辈;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就是“令”字辈;而北大教授孔庆东,人家是“庆”字辈。
说起来,这种排行不光孔家有,孟家、颜家、曾家也一样,这四家合起来,就叫“孔孟颜曾不能乱称”。这个讲究是怎么来的呢?和儒家文化有关。我们知道,孔夫子开创儒家文化,被称之为“圣人”,他的思想核心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孔夫子他高度强调等级秩序,所以儒家文化非常受统治者欢迎。你看,汉代汉武帝刘彻刚掌权,那时候天下推崇的是黄老之学,就道学。可汉武帝觉得道学不利于自己的统治,说清静无为,自个儿炼丹,都追求长生不老去了,谁伺候皇上呀?所以,他需要一种传统的秩序,这个秩序儒家里就有,讲究君臣父子之道。当时,汉武帝找来了董仲舒,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当然了,统治阶级推行儒家思想,并不意味着孔家人就会受到额外的尊重。但是,秦始皇那时候,曾经把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音同父)封为“文通君”。后来到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又把孔鲋的弟弟孔腾,封为“奉祀君”。“奉祀君”什么意思呢?就是奉命祭祀祖先,说白了,就是让你看祖坟的,没啥实际权力。而老孔家真正成为大家族,坐享荣华富贵,那是从宋朝开始的。
我们都知道,大宋怎么来的呢?经历了梁唐晋汉周,到后周的时候,军事大权落在了大将赵匡胤手里,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赵匡胤当皇上之后,就开始琢磨了,我是个武将,我说造反,天下就是我的了,要是我身边的武将也造反,那这天下不还得改姓吗?所以一想,留着武将太危险,怎么办呢?搞了个“杯酒释兵权”。
军权交出来后,总得有人接着呀!可不管是谁接,皇上都不放心。所以你看历史上北宋“重文轻武”,高度重视文官,轻视武将。为啥?怕武将造反。这些武将为了晋升都得学文,学文就是按照儒家这套礼法,必须效忠自己的君主。
有了自上而下的这种追捧,孔家一下子就了不起了。后来,孔氏传到四十六代,他的传人向当时的皇上宋仁宗建议,提了什么要求呢?他说,我知道皇上对我们家族宠爱有加,信我们老祖宗孔夫子这套东西,可是一直以来这封号太乱了。打秦始皇那时候开始,又是“文通君”,又是“奉祀君”的,您能不能给统一一下。宋仁宗听了之后说,这样吧,我给你个封号“衍圣公”,繁衍的“衍”,圣人的“圣”,衍圣公。意思是,千秋万代,圣人的思想能一直传承下去。结果确实如此,“衍圣公”这称号一直到民国才消失,前后延续了890多年,可以说是最长的一个封号了。
说到这儿,有朋友会说,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推行君臣之道,这都是汉族的思想啊。那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你像元朝、清朝,它们怎么也推崇这一套呢?这里有个重要原因。就说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候,为了能让汉人听话,也得利用孔夫子的影响。我尊重你们的老祖宗,不就能获得汉人的心了嘛!
其中比较极致的是什么呢?清朝乾隆年间,“衍圣公”这个称号传到了孔子的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的身上。当时,乾隆皇帝有个宝贝女儿,这女儿一出生长得挺漂亮,但是脸上有颗黑痣,找了相面大师给看,说这个黑痣显示她有血光之灾,不是好事儿。那怎么能挡灾呢?大师说,婚姻或许能化解,她得嫁给一个比王公大臣都要显贵的人。乾隆一想,比王公大臣显贵的也就是皇家了,可总不能近亲结婚呀!再一想,说比王公大臣还尊贵,那不还有孔夫子的家族嘛,衍圣公,圣人门庭呀!可问题是,乾隆那时候,满汉不通婚。怎么办呢?乾隆想了个办法,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公主,拜大学士于敏中为义父。于敏中是汉人,这不你就成汉人的女儿了吗,就不违背祖制了。后来公主改了姓,以于敏中干女儿的身份嫁给了孔家。
咱们现在去山东曲阜,看孔林里头有个墓很豪华,墓碑上写着“于夫人墓”,于敏中的女儿,可不就是“于夫人”嘛,说白了,那其实是公主墓。
说孔子的后人多了去了,这个“衍圣公”怎么传承呢?每辈儿只挑出一人继承,然后一辈一辈儿往下传。怎么传呢?如果你有儿子,就儿子接任,一旦你这一支没儿子了,那好,就在家族再选一个。说起来,就跟皇族那种继承差不多。谁要是得了“衍圣公”这称号,就算你这个人四六不懂,那也不要紧,大房子给你修好了,佣人给你随便使唤,永远免赋税,年年有俸禄,皇家的赏赐还有一大堆,总之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所以这个“衍圣公”呀,孔氏一族人人都想当,它就变成双刃剑了。圣人的家族也不能免俗,表面上是家族荣誉,其实家家为这事儿明争暗斗。
你看,传到第七十六代,这辈儿的“衍圣公”叫孔令贻,他为一个事儿格外担忧。什么事儿呢?他四十好几了,没儿子,家中小妾只给他生了俩女儿。一方面没儿子,一方面自己身子骨一年不如一年,要是死了,这份家业就给拱手让人,给自己的族亲,他不甘心呀!而这时候,孔门内部也开始明争暗斗了,都盯着“衍圣公”这个位置,巴不得你孔令贻早死,再一个,千万别再生出儿子。
就在这关键时刻,家中小妾又怀孕了。孔令贻欣喜若狂呀,求爷爷告奶奶,一定保佑这个孩子是个男孩呀!与此同时,孔氏一族内部也是暗潮汹涌,大家伙都盯着呢,可千万别生男孩,继续生女孩哟!两边的关系都有点笑里藏刀的意思,这个时候,孔令贻的身子已经病入膏肓,很有可能看不到自己孩子出生。弥留之际,他写了两封信,给了谁呢?这时候是民国初年,正赶上张勋的辫子军复辟。
孔令贻一封信写给张勋,先问张大帅好,意思是别看到民国了,可我们这“衍圣公”的称号还得继续往下传,万一我这小妾生了儿子,您得做主,让他坐上“衍圣公”的位置。要是生女儿,我也就认命了。
担心这封信的力量不够,孔令贻又写了第二封信,写给谁呢?废帝溥仪。溥仪被废后,在故宫里待着,当时十来岁,正在为怎么跟外头打交道、怎么恢复大清忙得焦头烂额呢,哪有心思管这个?一看跟“衍圣公”有关,行,批准了,真是儿子就让他接任。其实,溥仪心里根本不在乎谁来接替。
那段时间,孔氏一族上上下下都在密切关注着这个未出生的孩子。而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一家呢,雇佣了大量的保镖看家护院,为啥?咱都看过《狸猫换太子》,万一生了个男孩,暗中给你换了呢?
结果,孔令贻死了之后,他的小妾真生下了个儿子。这个儿子,那就是孔子第七十七代的嫡孙,取名叫孔德成,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衍圣公”。这就跟前面说的对上了,蒋介石带到台湾的两个人,其中就有他,把两位带走,蒋介石想要说明我们这儿才是文化正统,其实啊,也就是个虚名。
龙虎山张家,历代位高权重。张道陵如何成为天师?四大名著中都有哪些与张天师有关的故事?在上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张氏家族又有哪些趣闻轶事?
咱接着再说这张氏家族。张氏家族是怎么回事呢?很多朋友都知道,中国说“道”,是从老子那儿开始的,而真正形成教派,是在张天师之后。道教的祖师是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张天师叫什么呢,叫张陵,因为他是道教这个教派的创始人,也管他叫张道陵。
咱们看,历史传说里,关于这方面的特别多,“四大名著”里头,有三部提到张天师。《水浒传》打开第一回叫什么呢,“张天师祈禳(ráng)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说的是,瘟疫盛行,洪太尉代表皇上去请张天师,结果这人挺鲁莽,到人家后花园,竟然揭开了张天师洞的道印。
道印开启,妖魔被放。张天师在那压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全都跑了。这些人一出来,不多不少,一百零八个,就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一群反贼出来了,才有后面的故事。诶,这是张天师在《水浒传》里的记载。
《西游记》里也有,太上老君的金丹让孙猴儿给吃了,太上老君去玉皇大帝那告状,派兵镇压孙悟空。到了南天门这儿,有四个天师给太上老君跑腿,其中的老大就是张天师。
这是文学作品里有关张陵的记载。那么,真实的张陵呢,他是汉朝初年著名的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圣”张良的后人,第八世孙。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帮助汉高祖得了天下。等传到第八辈张陵这儿,蒙祖上余荫,得了个小县官当。这时候已经是东汉初年了,农业生产也没恢复,各地民不聊生,贪官污吏还挺多。张陵很有良心,说我当这个小官也纠正不了贪污腐败的世道,一来气辞职了。他辞职后干嘛呢?这个人打小就喜欢修道,熟读《道德经》、《河图洛书》这些道学经典,后来又意外得了本书,叫《黄帝丹鼎大法》,专门讲炼丹这些东西。
随着修炼的深入,张陵的道术就一天天成形了。他这人好心肠,谁要是想和他学,他还专心地教,经常办个神仙速成班什么的,很快吸纳了一批信徒。谁不想长生不老呢?结果,东汉的这些个皇帝听说了,都找他,从汉明帝、汉和帝一直到汉顺帝,谁找他都不出来。这个时候,张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就琢磨,门徒多我得有个管理方法呀,不能出去坏我名声。于是,成立了个教派,叫五斗米道。为啥叫这个名字呢?这“五斗米”就说,每个信徒一年交五斗米的会费,按照当时的物价,这五斗米也不便宜,换算到现在,一年的会费应该在一千块钱以上吧。但是呢,你交这个会费不白交,都用到你身上,组织各种宗教活动。
一天天的,他这道派越来越壮大,后来怎么管他叫张天师的呢?是到他孙子辈,给自己的祖宗,封了个“天师”。谁封的呢?他后辈里有个名气大的,也就是他孙子,名叫张鲁。张鲁这人在《三国志》的《隆中对》中出现过,那时候,刘备三顾茅庐,跟诸葛亮聊天,诸葛亮帮他分析天下大势。
诸葛亮说,这俩人你都不能动,能动的是谁呢?叫“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意思是,刘璋在四川那儿,物产丰饶,生活富足,却不知道爱护、体谅百姓,那的人都盼着有个明主,换掉刘璋。此时,北边的张鲁随时可能打过来,下边的人都盼着你刘备去把四川占了。
这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的开始。话说,这个刘璋和张鲁是世仇,刘璋把张鲁的母亲给杀了,所以张鲁占了汉中,虎踞四川,两人就开始对峙。也就是说,咱重点讲的这位张鲁呢,是汉中的领袖,就是靠着爷爷传给他的五斗米道,笼络了很多人心。张鲁得势以后,把自己的爷爷封为了“张天师”,到后来就一辈一辈儿传,传了六十多辈。
我们看,中国历史上两大显赫家族,孔氏和张氏,听起来好像统治者要利用他们,才给了他们至高无上的殊荣,但其实最根本的,是这两家奠定了中国流传千年的两个哲学派系,一儒一道。从这个角度讲,孔、张两大家族,当之无愧绵延千年。